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功效作用 > 本文内容

牛肝菌的功效与作用

发布时间:2024-08-16 07:20:01源自:https://www.ct010.com作者:植物大百科阅读(174)

牛肝菌中药名。为牛肝菌科真菌华美牛肝菌BoletusspeciosusFrost[Suillusspeciosus(Frost)Kuntz.]、红脚牛肝菌BoletusqueletiiSchulz.、桃红牛肝菌BoletusregiusKrombh.、魔牛肝菌BoletussatanasLenz的子实体。华美牛肝菌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广东、四川、贵州云南等地红脚牛肝菌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桃红牛肝菌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魔牛肝菌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消食和中,祛风寒,舒筋络之功效常用于食少腹胀,腰腿疼痛,手足麻木。

功效作用

功能

消食和中,祛风寒,舒筋络。

主治

用于食少腹胀,腰腿疼痛,手足麻木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6-12g。

药理作用

~1、抑制珠蛋白合成的作用~2、促进T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和单核细胞释放白介素-1α和白介素-2的作用。~

相关论述

1、《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》:“追风,散寒,舒筋,活络。主治腰腿疼痛,手足麻木。”

2、《滇南本草图说》:“清热解烦,养血和中。”

3、《中国药用孢子植物》:“助消化。”

临床应用

相关配伍

治消化不良,腹胀:见手青6g,马蹄香(根、茎)15g。水煎服。日服2次。(刘波《中国药用真菌》)

植物学信息

植物种属

牛肝菌科真菌华美牛肝菌、红脚牛肝菌.、桃红牛肝菌、魔牛肝菌。

形态特征

华美牛肝菌:又名小牛肝菌。菌盖半圆形,后平展,盖宽8-15cm。表面干而平滑,无光泽,玫瑰红色、酒红色,偶尔杂以黄色晕斑。菌肉淡黄色,伤后变蓝色。菌管贴生,蜜黄色,伤后变蓝。柄等粗,上部蜜黄色,基部褐色,上端具网络。孢子狭纺锤形、长柱状,(11-15)μm×(2.5-3.5)μm。红脚牛肝菌:又名红柄牛肝菌、粉见手、削脚牛肝菌。菌盖中凸而平展。盖宽5-20cm。干,初有微绒毛。黄褐色、红褐色、月桂色。菌肉黄色,伤后变蓝。菌柄等粗,基部不膨大,长4-15cm,径2-3cm。黄色、红色、具深红色或朱红色斑点,不呈网状,柄基伤后初变蓝,后变褐色。孢子纺锤形,(12-16)μm×(4-6)μm。桃红牛肝菌:又名红牛头菌、见手青、紫见手。菌盖阔而平展,干,幼时微粘,初有绒毛,后光滑,宽9-16cm。紫红色、玫瑰红色、血红色。菌肉柠檬黄色,伤后呈淡蓝色。菌管柠檬黄色、硫黄色,伤后变绿褐,弯生,近柄处下陷,柄棒状,基部呈臼形,上端具纵长的条纹,中下部有网络,黄色,基部呈玫瑰红色。孢子近纺锤形,两侧近于对称,(11-15)μm×(4-5)μm。魔牛肝菌:又名细网牛肝菌、仔牛犊、魔王牛肝菌、毒牛肝。菌盖宽7-30cm。半圆形,后近平展。干,有时具龟裂。淡灰色或橄榄褐色,有时有粉红色基调。菌肉白色、淡黄色,伤后变蓝。菌管口红色,伤后初变蓝再转黑。柄短而粗,几呈一短臼形,径可达6cm,长约8cm。孢子纺锤形,椭圆形,(11-15)μm×(4-6)μm。

生长环境

华美牛肝菌: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下,喜潮湿,易腐烂,8-9月份为盛产季,多见于壳斗科植物林下。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红脚牛肝菌:单生或群生于坚硬木林下,以壳斗科林为普遍,习见于夏、秋季节。此菌初期呈红色为主的色泽,且大型,易被发现。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桃红牛肝菌:单生或群生,稀有成簇丛生多生于壳斗科植物林下。见于7-10月。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魔牛肝菌:生于栎林下或林边草地。7-10月现蕾和出菇。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牛肝菌的功效与作用

用户评论

© 2013-2028 - 植物大百科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16213号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关于本站 - 网站公告 - 合作申请

本站中包含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、医疗的依据。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,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。爱自己,就从实际出发,谨遵医嘱。